專家解讀:
北京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鄢圣文表示,要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在社會保險制度一體化尚未實現之時,從勞動力自由流動、社會保險關系順利接轉的要求出發,需要重點解決三大差異:區域差異、城鄉差異和身份差異。由于現在各地養老保險的繳費支付、待遇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區域差異涉及到影響養老保險的異地轉移接續問題。此外,區域和城鄉差異導致勞動力流動存在社會保險權益損失的風險,這就使得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增加,不利于勞動力流動。
而養老金的身份差異問題更加突出。比如公務員和企業員工養老金差異就很大。這樣的制度安排,必然扭曲人們的擇業行為,從而影響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和全社會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但鄢圣文也表示,養老金機制調整不能過快,要在財政壓力控制之下,兼顧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平衡。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簡單說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錢由誰來出,二是分擔的比例是否合理,這是未來我們要關注的問題。竹立家認為,未來五年是我們國家邁入現代化的重要五年,人均收入將會達到一個較高的收入水平,未來養老金也應該建立合理的調整機制,以使退休人員的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適當分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關鍵詞:醫療改革
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推進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
專家解讀:著名醫院管理專家王健康表示,所謂“逐利機制”,一方面是長期以來“以藥養醫”的局面導致醫生不能靠技術吃飯。而目前逐漸在多個省市試行的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正是避免醫院靠多開藥、開貴藥、多檢查“謀生”,使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一劑良藥。
另外,為了解決大醫院過度醫療等問題,醫改明確提出要打造社區首診、層級就診體系,三級醫院主要承擔疑難危重病人的救治,同時通過報銷比例調整,切實引導患者下沉到基層就醫。
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實際上就是要由醫生靠開藥創收轉變為靠技術吃飯,降低藥占比。在醫務人員績效考核方面,以通過工作量以及服務技術含量來適當調整醫務人員待遇以及薪金結構。
社會辦醫的開放和鼓勵態度,則表明國家將通過引入達標的社會辦醫療機構來彌補現有公立醫療資源的不足。政策調整和對醫療資源進行一盤棋式的布局,符合我國人口流動的現狀和新興城區發展中的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