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
風車巨陣與灘涂濕地交相輝映
光伏板如銀色海洋沿著大地鋪展
這里是鹽城
既有大美自然風光
又有綠色低碳“風光”
自然資源稟賦給了鹽城“風光”的底氣,國家戰略疊加給了鹽城“風光”的機遇,經過多年發展,鹽城已經擁有多張名片: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設的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長三角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江蘇首批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示范城市……
如今
置身更廣闊的發展經緯
身為“碳路先鋒”
鹽城如何擦亮零碳名片?
綠電發得多
更需用得好
要實現零碳目標,關鍵在于讓綠色電力真正替代傳統能源。只有讓綠色能源充分流動到每個用電終端,才能實現真正的能源代謝革命。
工業園區正是這場革命的突破口。“作為全市制造業的集聚地,這些園區既是經濟活力引擎,也是碳排放‘大戶’。通過就近接入并使用綠電,可大幅降低園區內企業外購電力的碳排放。”市發改委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處處長何騫說。
2024年
鹽城新能源發電量312億千瓦時
占全社會用電量的61%
最高峰時
這一比例將近70%
鹽城的底氣
來自持續增長的新能源家底
今年,國信、三峽2個165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海上能源島的規劃建設也在穩步推進,“鹽城的綠色能源開發利用還有廣闊空間。”何騫說。
但新能源發展也面臨“成長的煩惱”: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的特點,未來隨著光伏“430”“531”新政的實施,部分綠電將遭遇“有電送不出、要用接不到”的尷尬局面。
“綠電發得多,更需用得好。這就涉及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應用。”國網鹽城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唐華介紹,“因此,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打造新型電力系統,是推動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納應用的關鍵所在。”
在唐華看來,建立一個新型電力系統,其實是逐步“擠出”火電的過程。發展“綠電直連”模式,可以使園區從源頭具備零碳能力。
2023年,《江蘇沿海地區新型電力系統實施方案》發布。鹽城積極開展新型電力系統試點建設。
首先,建設“綠電高速公路”,通過改造電網架構提升輸電能力;其次,安裝“電力調節閥”,給電網配上“巨型充電寶”,進行削峰填谷。當前,全市10個儲能電站、容量181萬千瓦項目建成并網,規模全省最大;最后,在工業園區推行“綠電直連”,讓企業用上可溯源綠電。目前,大豐阿特斯、凱金新能源等企業率先試點,通過專用線路直連綠電,進一步實現“風電進車間、綠電造產品”。
從“風光無限”到“風光好用”,鹽城正在闖出一條新路。全市3家零碳產業園全部實現核心區可溯源綠電接入,下一步要把“綠色”滲透到每個生產環節。
建零碳園區
搶綠色賽道
近年來,以歐盟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由,加速實施碳壁壘政策,對全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綠色貿易壁壘。零碳園區就是通過能源的清潔替代和高效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城建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和碳捕集利用等方式,使園區內生產生活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排放降至“近零”水平的園區,對于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有重要意義。
因此,建設零碳園區不僅是對“雙碳”目標的堅定回應,更是鹽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躍。
走進大豐港零碳產業園,碳谷智造中心的大屏跳動著實時數據:用電量、碳排放量、綠電使用比例一目了然。通過這個“數字大腦”,便可溯源整個園區內的綠電足跡。
園區引入權威“裁判員”,與英國標準協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等16家機構合作,推動綠電溯源認證、產品碳足跡認證等標準與國際接軌,滿足園區企業零碳全生命周期服務需求。企業通過園區“能碳智慧管理平臺”自主申報,就能拿到國際認可的“綠色身份證”,從而實現高效“出海”。
有綠電、可溯源、能認證,這些優勢吸引一批綠色項目扎根。
用農業廢棄物制造綠色甲醇的企業,在這里找到施展空間。“企業生產全程使用綠電和綠色蒸汽,既節省成本又增強綠色競爭力,還能幫航海業減碳。”江蘇嵐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算著“共贏”賬。
用綠電串起產業鏈,把碳排放轉化為競爭力。近年來,依托資源稟賦等優勢,鹽城積極探索不同模式下“綠電+”零碳產業園區建設路徑,實現錯位發展,努力打造可復制的“零碳經驗”。
鹽城關于零碳的探索,不止于工廠車間。
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加快創新步伐,華能研究院“海上風電場直流集電關鍵技術及應用示范”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吉電綠氫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示范項目入選國家第二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公示名單;
綠色制造業企業標桿加速培育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7家
綠色園區3個
省級綠色工廠59家
綠色標準體系正加快構建,成功發布我國沿海地區首個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地方標準、光伏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先后入選省級和國家級試點、射陽港零碳產業園與6家機構組建零碳產業園標準體系國際認證聯盟……
積分當錢花
鄉村“碳”新路
在鹽城,零碳之路越走越寬廣。
走進西伏河綠色低碳科創園,一家特別的便利店吸引不少人前來“嘗鮮”。在這里,顧客不僅能花錢購物,還能用平時積攢的“減碳積分”換東西。
這家店設置環保知識問答、低碳生活打卡墻和積分兌換機,大家通過參與答題、在食堂光盤行動、騎電動車或氫能自行車到園區,都能攢積分。積分不僅能換文具、小家電,未來還能兌換食堂餐券、健身房體驗券,甚至咖啡店、電影院的優惠券。
射陽港零碳社區也有看點。這里建成屋頂光伏、光儲充一體車棚及分布式冷儲能、感應照明等零碳場景。社區推行的“綠色積分”制度,助力1800多名員工踐行零碳理念、體驗綠色生活。
城市社區外,農村也在跟上零碳步伐。
今年4月14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全球環境基金“中國零碳村鎮促進項目”首批試點名單,射陽縣海通鎮團塘村成功入選,成為全國29個試點村鎮的鹽城代表。
團塘村作為海通鎮零碳發展的“排頭兵”,去年5月份剛通過零碳鄉村認證,成為全市首家零碳鄉村。
“在我們村,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排放的還多呢。”該村黨總支書記居云兵介紹,通過系統性推進光伏發電、碳匯林建設、資源循環利用等舉措,團塘村年碳匯量3080.57噸,溫室氣體排放量3033噸,實現“碳盈余”。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超70%,分布式光伏覆蓋107戶,年發電量122萬千瓦時,秸稈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100%,成功打造“光伏+儲能+低碳生活”模式。
綠色低碳理念也融入旅游發展。黃海森林公園使用新能源車接送游客,推出零碳婚禮場地,親子活動里穿插環保知識課,馬拉松比賽主打低碳主題。條子泥濕地、九龍口等景區也通過生態保護措施,成為全國首批零碳旅游示范區。不少游客感嘆,現在連觀鳥、逛濕地都能為零碳作貢獻。
零碳,對于鹽城而言,不是發展“負擔”,而是發展機遇。擦亮零碳名片,靠的是讓風電光伏發得出更用得好,讓園區工廠減得了碳也賺得了錢,讓老百姓過日子有實惠更有盼頭。
勇立潮頭、先行先試
鹽城正把大自然的“風光”變成
發展的“風光”
讓綠色成為這座城市
最亮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