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文化數字化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戰略選擇。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需要協同推進內容創新、科技創新、治理創新、人才創新,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匯聚強大力量。
強化文化數字化精神內核。文明永續發展,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順時應勢、推陳出新。內容創新是實施中華文化數字化戰略的關鍵內核。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數字化領域涌現了諸多形式上融通古今、視聽上虛實聯動、審美上雅俗共賞的優秀產品。實踐表明,文化數字化要始終堅持內容為本,讓數字化手段為內容服務,不斷增強影響力、表現力和共情力。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創造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數字文化產品。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要堅持取長補短、相互賦能、共促發展的原則,以增強文化自信、鞏固文化主體性為核心要旨,推動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平衡,防止出現重數字技術、輕文化內容等問題。
筑牢文化數字化技術底座。如今,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機交互、5G等數字技術持續涌現,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產學研相結合,注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加強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在影視攝錄、高清制播、舞臺演藝、智能印刷等高端文化裝備技術領域攻克技術瓶頸,持續探索文化表現新形式、文化表達新路徑、文化產業新業態,在“云端”構筑起文化發展新高地。加強數字技術在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文化體驗等領域的應用與推廣,綜合運用各種數字化手段,全方位、多模態、沉浸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恒魅力和時代價值,并建設一批高質量文化數字化應用場景,鞏固和擴大中華文化數字化創新成果的展示空間,讓數字科技成為大眾日常化、全生態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媒介。
夯實文化數字化制度保障。治理創新是打通文化數字化建設“最后一公里”的基礎工程。加強文化數字化治理,有利于促進文化數字化產業發展,保障公眾文化數字化權利,使文化數字化更好服務于民生福祉。文化數據安全是文化數字化的基礎性問題,構建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在數據采集加工、交易分發、傳輸存儲、數據治理等環節加強綜合治理,制定文化數據安全標準,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數據庫數據入庫標準,構建完善的文化數據安全監管體系,切實加強文化數據安全保護。健全中華傳統文化產業市場化運作體系,構建與文化數字化建設相適應的市場準入、市場秩序、技術創新、知識產權、安全保障等政策法規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推動數字文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和政府監管相結合。構建中華文化數據產權制度體系,加大對數據相關違法行為整治處罰力度,促進文化數字化市場健康發展。
構筑文化數字化人才基石。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的基礎。新一代數字技術日新月異,文化數字化勢不可擋,提升數字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能力是大勢所趨。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準確把握新階段下數字人才發展新格局,在聚才引智、搭建平臺、優化服務上精準發力,夯實數字人才“底座”,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激活文化數字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完善傳統文化數字化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數字化人才隊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好數字人才“育、引、留、用”工作,完善人才培養、選拔、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發揮好高等院校“人才搖籃”作用,優化專業設置、師資配備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力度,著重培養具備數字化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數字管理能力及數字創新能力的專業型人才和兼具較高文化素養的綜合性人才,構建數字人才“蓄水池”。
作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