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姆·穆斯塔(右二)同中國游客在故宮角樓前合影。
作者供圖
我是一名摩洛哥自行車運動員,出生在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故鄉丹吉爾。早在14世紀,伊本·白圖泰就沿著古絲綢之路到訪華夏大地,成為溝通中國與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友好使者。他在游記中描述了民安物阜的中國,讓我從小就對中國和絲綢之路心馳神往。
70歲這年,我下定決心,沿著伊本·白圖泰的足跡重走絲綢之路。2024年,我終于完成個人壯舉——從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騎自行車出發,歷時7個月,行程約1.5萬公里,跨越非、歐、亞三大洲,途經西班牙、法國、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等15個國家,抵達中國北京。
在中國境內騎行時正值盛夏,我曾遭遇酷熱、沙塵、逆風、爆胎……每次遇到困難,總有好心人對我伸出援手。在戈壁沙漠,我向一位加油站工作人員詢問能否就地搭帳篷休息,他二話不說,慷慨地給我找了一個寬敞的房間,足夠我把自行車也放進去,并端來熱水和泡面,讓我飽餐一頓,安心休息。在內蒙古,酒店服務員看到疲憊不堪的我,貼心地送來水果和食物,“這些能幫你恢復體力”。在張家口,一位餐館負責人得知我騎行的初衷,減免了我的餐費,還送我一瓶水以表鼓勵和支持。一路上,中國民眾的熱情友好、質樸善良如同沙漠中的綠洲,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友誼,給我溫暖和力量。
我一直認為,想要了解中國,就一定要親自去中國看一看。今日中國相較20多年前我來華時所見,變化巨大。在內蒙古,我見到萬畝梭梭林等防風治沙項目,以及風力發電機、太陽能光伏電站等“綠色電廠”,中國的綠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從手機支付的普及到電動車的廣泛使用,從鄉村農民的勤勞到城市居民的活力,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不斷進步的中國。
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也令我印象深刻。在新疆,我受邀參加喀什古城開城儀式、做客古城人家,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在山西,我登上大同古城墻,參觀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近距離觀摩壁畫和彩繪泥塑的修復工作。在北京,我游覽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北京中軸線,見證千年古都的獨特魅力。
我此行在中國的最后一站是泉州。14世紀伊本·白圖泰筆下,泉州“港口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港內停有大船約百艘,小船多得無數”,“該城花園很多,房舍位于花園中央”。我特意走訪泉州,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并與那里的伊本·白圖泰塑像合影,為這趟中國之行畫上圓滿的句號。很榮幸有人稱我為“當代的伊本·白圖泰”。我非常享受身體力行探索中國、了解中國的經歷。摩洛哥與中國遠隔萬里又近若比鄰,這就是一位七旬老人一步一步抵達中國、游走中國最大的感受。
一段跨越上萬公里的旅程,一次穿越近700年的對話,讓我更加堅信,從古至今,連接世界、溝通各國要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走進一個國家,和那里的人聊上幾句,會帶來書本中寫不出的感受。最近,我沿著絲路騎行的圖片展在法國舉行。今年我還將在中國泉州舉辦這次騎行的分享展。希望我記錄的見聞,可以激勵更多人踏上探索的旅途,追溯歷史、記錄當下,不斷續寫絲綢之路上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