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系長江,多次沿江考察調研,先后4次主持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對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部署。新征程上,我們牢記殷切囑托,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進一步做好長江大保護工作,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不斷唱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統籌治污、治岸、治漁,展現長江生態之美。長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和生態屏障,必須把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建立健全長江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改長效機制,推動長江干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常態長效,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出發,完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聯合監管執法、司法協作等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區,構建長江流域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智慧環保”建設,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強監測和治理,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持續推進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加快長江流域國土綠化,深化河(湖)長制、林長制改革,提升長江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江豚等長江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堅持旱澇同防同治,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努力建設安瀾長江。
統籌保護、傳承、弘揚,展現長江文化之美。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哺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輝煌的長江文化。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推進長江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文化建設相融共進,讓長江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協同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國家重大工程,加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加強長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深入發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構建長江文化標識體系,加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強長江文化交流傳播,通過舉辦長江文化論壇、建立長江文化城市聯盟、推出長江文化文藝精品等形式,共同講好長江故事、弘揚長江文化。統籌山脈、水脈、文脈,大力推動長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展現長江綠色發展之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使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保護相得益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嚴格執行“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控和規劃許可,優化生態、農業、城鎮、港口、岸線等各類空間布局。提升產業含新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新興產業“樹林變森林”、未來產業“小樹變大樹”,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持續推進“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行動,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加快數字賦能千行百業。提升發展含綠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加快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建設零碳園區、零碳工廠,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培育綠色建筑等新增長點。強化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探索用水權、土地權、山林權、排污權、碳排放權改革,完善碳匯等市場交易機制,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無廢城市”,大力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推動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轉化。
(作者系安徽省馬鞍山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