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陶瓷、石雕、木雕大師們走進高校開設課堂,現場火爆;剪紙傳承人到當地中小學傳授剪紙技藝,孩子們被秒變“剪紙小達人”……
“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各級工藝美術大師、書畫家、地方戲曲演藝人才等,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貢獻著力量。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生力軍。”帶著對這部分群體的關注以及對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思考,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董希源再一次把提案帶到2025年全國兩會。
在接受“學習強國”學習平臺記者采訪時,董希源建議,“將優秀的自由職業文藝工作者納入國家教育體系,給他們更大的舞臺,讓他們發光發熱”。
近年來,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為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傳播、轉化、創新開辟了新的空間和路徑。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者,董希源對技術賦能藝術有著獨到見解,“新的藝術傳播形式不僅讓觀眾‘看得見’,還能‘摸得著’”。他認為,數字技術的交互性、虛擬性、融合性,不僅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呈現方式,更通過打破時空限制、增強參與感,實現了文化內容的精準傳播與創新表達。
談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董希源充滿期待:“我們要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沉浸式藝術體驗場景,讓觀眾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藝術的‘共創者’。”
今年,是董希源第8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全國兩會,他的初心火熱依舊。“多年的履職經歷,讓我最欣慰的是自己通過深入調研、思考后提交的提案能夠得到有關部門的答復,得到重視并采納落實。這讓我覺得自己無愧于政協委員的職責與擔當。”董希源說。(記者 李思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