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新質生產力培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等議題引發熱議。新華網特邀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黃寶榮做客訪談間,深度解析西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創新實踐。
談傳統產業升級:科技創新讓“老樹發新芽”
“去年委員通道上講述的漿水酸菜故事,正是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的生動注腳。”黃寶榮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通過現代生物發酵技術,這款千年非遺產品的保質期從3天延長至180天,帶動甘肅形成超百億產值的特色產業集群。他強調:“傳統產業不是區域發展的包袱,而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資源載體。我們的轉型密碼是‘傳統不守舊,創新不離根’。”
黃寶榮詳細闡釋了轉型升級的三重路徑。在蘭州、酒泉建設國家級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為中小企業提供“云服務器租賃”“AI質檢”等普惠服務。“我們為每家企業配備‘數字轉型診斷師’,已累計完成3000余份定制化改造方案。”他舉例說,張掖某番茄加工廠通過智能分揀系統,將原料利用率從78%提升至95%,年增收超2000萬元。
依托“東數西算”工程,甘肅建成西北首個產業大數據中心。慶陽數據中心集群引進企業357家,算力規模達到5.1萬P,在全國八大樞紐節點、十大數據中心集群中增速最快、增量最大、智算占比最高。“這個中心如同區域經濟的‘智慧中樞’,匯聚全省32個重點產業鏈的實時數據。”黃寶榮介紹,“去年通過這個系統,我們為武威葡萄酒產業規避了1.2億元的庫存風險。”
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融合,甘肅推出“國潮禮盒”“漿水酸奶”“漿水麻辣燙”等30余款新產品。黃寶榮透露漿水飲品這款產品在電商直播間創下3分鐘售罄10萬箱的紀錄,帶動當地近5000戶農戶增收。他表示,省工信廳聯合敦煌研究院開發的“數字非遺IP庫”,已孵化出127個文創品牌,年銷售額突破50億元。
數據顯示,甘肅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近五年增長217%,數字經濟規模突破4000億元,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呈現加速度。
談數字化轉型:“小快輕準”破解中小企業困局
面對記者關于“中小企業轉型難”的提問,黃寶榮用“三駕馬車”理論給出解決方案。他表示:“甘肅省推出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我們通過建立‘轉型能力指數’評估體系,對2.3萬家企業進行精準畫像。”
省級財政設立專項基金,對“上云用數賦智”企業給予最高30%的補貼。“天水長城開關廠的轉型最具代表性。”黃寶榮介紹,該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遠程運維,故障響應時間從48小時縮短至2小時,年服務收入增長300%。
針對中小微企業開發的“隴數通”SaaS平臺,提供從財務ERP到智能排產的20個標準化模塊。“就像搭積木一樣,企業可以按需組合。”黃寶榮舉例,平涼某紙箱廠僅用3天就上線智能排產系統,交貨周期壓縮40%。目前平臺已接入1.2萬家企業,平均數字化改造成本降低67%。
通過生態共建,龍頭企業的鏈式賦能效果顯著。“金川集團開放供應鏈數據平臺,帶動上下游136家企業實現協同制造;酒鋼的碳鋼薄板產線接入AI視覺檢測后,質量判定準確率從92%提升至99.8%。”黃寶榮還特別提到與華為的合作案例,“蘭州某碳纖維企業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優化工藝參數,將生產成本降低18%,這個經驗正在全省23個園區推廣”。
“我們聯合蘭州大學等高校開設‘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訂單班,累計培養3200名專業人才;創新設置‘學分銀行’制度,產業工人的實操經驗可兌換學歷學分。”黃寶榮介紹,白銀地區礦工已經在VR模擬艙學習智能采礦系統操作,“這樣的沉浸式實訓基地已建成14個,覆蓋關鍵產業領域”。
談綠色轉型:環保倒逼催生發展新動能
“綠色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黃寶榮用“三個革命”概括轉型路徑。背后的數據令人震撼:全省單位GDP能耗較五年前下降28%,新能源裝機總量突破640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二位。
白銀集團研發的“氧氣底吹熔煉”技術,使噸銅能耗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90%。“這項技術已輸出到剛果(金)、秘魯等‘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黃寶榮透露,企業通過碳交易獲利超3億元,真正實現“環保變現”。
酒鋼集團研發的0.18毫米超薄不銹鋼,打破國外壟斷,用于華為折疊屏手機鉸鏈制造。“我們正在建設西北首個‘氫冶金’示范項目,用新能源制氫替代焦炭煉鐵。”黃寶榮算了一筆賬:項目投產后,噸鋼碳排放可減少60%,“這將是鋼鐵行業的顛覆性變革”。
而在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黃寶榮自豪地介紹,無人機巡檢綿延數百公里的光伏矩陣,智能機器人自動清理光伏板沙塵。“這里每秒鐘產生78度綠電,通過特高壓直送中東部。甘肅新能源消納率連續三年保持95%以上,我們的‘綠電制氫+煤化工’模式,正在重塑傳統能源格局。”
近年來,甘肅把新能源產業作為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黃寶榮表示,今年兩會他關注如何加快綠電資源優化配置,完善綠電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綠電標準體系,以支持東部地區外向型企業消納綠色電力。
談產業承接:全產業鏈思維重構資源價值
聚焦國家所需、甘肅所能,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今年甘肅省兩會重點提到了“七地一屏一通道”這個新提法,成為未來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的重要載體。
黃寶榮介紹,“七地”包括農業示范基地、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優秀旅游目的地、東中部產業向西轉移重要承接地、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全國區域性科技創新及轉化基地等七大產業方向;“一屏”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一通道”則是向西開放的戰略通道。
在解讀“七地一屏一通道”時,黃寶榮欣喜地表示:“去年10月,工信部和我們甘肅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活動,推動東部產業向甘肅有序轉移?;顒蝇F場集中簽約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195個項目,總投資額達3062億元,其中新能源及高端制造占比超六成。這一舉措標志著甘肅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邁出關鍵一步。”
浙江巨化集團投資150億元的硅氟新材料項目,使甘肅形成“工業硅-多晶硅-光伏組件-儲能系統”全產業鏈。“我們要求入園企業必須配套建設儲能電站,金昌的‘光伏+大數據’園區,PUE值低至1.15,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黃寶榮說。
“我們建立‘沿途下蛋’機制,允許科研人員保留編制創業。”黃寶榮以慶陽瑞嘉公司為例,該團隊突破氦氣膜分離技術后,立即獲得1.5億元產業基金支持,“從實驗室成果到量產僅用11個月”。
蘭州新區國際陸港的區塊鏈溯源系統,實現中歐班列貨物“一碼通關”。黃寶榮演示了哈薩克斯坦小麥的數字化之旅:從阿拉山口入境時的質量檢測數據,到蘭州加工成掛面的生產信息,最終消費者掃碼可查全程物流軌跡。“這個系統使跨境貿易效率提升40%,今年將拓展至多個國家。”
訪談尾聲,黃寶榮描繪了甘肅的“1345”戰略藍圖:打造1個萬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培育3個五千億級新材料、裝備制造、數字經濟產業,建設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實施5大數字賦能工程。“我們正在申報‘國家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區’,計劃五年內實現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全覆蓋。”
當被問及轉型陣痛時,黃寶榮堅定地說:“就像漿水發酵需要時間,轉型需要戰略定力。去年我們關停23家高耗能企業,短期陣痛換來的是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他最后用一組數據收尾:“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五年增長380%,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600億元,這些數字證明,老工業基地完全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