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鄉村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抓手。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鄉村治理更加有效,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這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也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強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一方面滿足農業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環境的需要,提高農民的生態福祉。
堅持以理念創新引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樹立尊重生命、健康引領的發展理念,并以此作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理念,實現農業生態環境系統、農業生產環境系統、農村人居環境系統質量和健康水平的明顯提升,為農業生產提供健康的生態資源基礎和環境,為消費者提供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水、優質的食物。同時,樹立全域治理理念,使得縣域范圍內城鄉生態治理基礎設施與長效機制相匹配,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更好地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源頭治理指導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治理內容多、范圍廣、類型雜,要取得良好治理成效,必須堅持源頭治理,在減少污染物“流量”的同時,通過采取自然生態措施,實現污染物的“存量”減少的目的,從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農業生態環境系統健康水平,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助力農業強國建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夯實生態基礎。對農業生產環境治理而言,應從投入品的綠色化著手,采取種植業與養殖業相結合的循環型生態農業模式,實現生產過程的清潔化;同時,通過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減少對農業生產環境的二次污染。
堅持以科學規劃引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我國不同區域在自然生態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內容、治理的模式、治理的技術等也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進行選取。為此,應在國家相應戰略規劃框架范圍內,做好區域性農業生態環境治理規劃,根據不同區域類型精準識別重點內容及優先序,并選擇區域適宜的技術及模式,更好引領區域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堅持以科技創新支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科技是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支撐,并需要根據不同階段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創新。在農業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推廣方面,需要注重技術的區域適宜性,避免出現技術“水土不服”現象。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建議采取區域科研團隊+國家科研團隊+企業的模式,實現科技普適性與適宜性的完美結合,更好支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堅持以資金投入保障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各級人民政府應基于區域農村生態環境現狀,精準識別治理的重點任務,對所需資金進行科學匡算,并將資金需求納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并依據物價變化情況建立增長機制。同時,對資金使用方向加強管控,并由第三方對資金投入效率開展系統評價,一方面確保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從評價中甄別出關鍵問題,及時提出解決路徑,確保有限的資金發揮應有的成效。
堅持以長效機制助力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證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的可持續,需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尤其是注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參與機制、管護機制、評估機制作用的發揮,以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重建設、輕管護”問題。同時,強化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管理者的考核,將考核結果與本人的獎懲、晉升等相關聯,以增強管理者的責任感、使命感。
堅持以群眾滿意檢驗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始于群眾需求,終于群眾滿意”,群眾滿意是最好的評價。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否取得了應有的成效并實現可持續,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眾的滿意是最好的回答。為此,應圍繞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實施以及運營成效等具體內容,設計系統完善的指標體系,開展農民滿意度調查,系統評價,以檢驗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效。
作者:于法穩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