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人。人才是創新的發起者、實踐者,沒有一支與現代產業發展、科技進步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就無法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要加快培育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切實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創新優勢和競爭優勢,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
隨著數字化發展趨勢,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聚集,這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高校是“引才樞紐”,在人才培養上,要密切關注前沿技術、戰略領域和未來產業,重構課程模塊和技能養成方式,動態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加大人工智能、數據科學和信息技術等課程與各專業的滲透融合,構建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全面提升人才綜合數字素養,增強熟練運用智能化勞動工具的能力。要構建多元化培養體系,強化校企合作,持續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聯盟,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構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要為人才“鋪路子”“搭臺子”,鼓勵人才揭榜領題,在重大技術革新和關鍵核心攻關項目中挑大梁、當主角,促進科研成果加速轉化和落地。
評價“指揮棒”指向哪里,人才就會向哪里用力。要深化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堅持“破四唯”,構建以創新價值、工作能力、業績貢獻為主要維度的評價體系,樹牢“以能力論英雄,用實績評高下”的風向標,避免“為了研究而研究”“閉門造車式研究”等現象。要建立差異化評價標準,加快構建適應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服務的評價模式,因地制宜采用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實踐操作等不同評價手段,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精準性,確保人才在評價體系中能夠“對號入座”。要促進人才評價與使用相銜接,推動人才評價方式由政府主導向企業自主評價轉變,避免“評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參評”。面向重點領域急需人才,開展“免評即享”“一評多用”“破格推薦”,讓評價“指揮棒”成為激發人才創新的“動力源”。
好政策、好事業,是拴心留才的根本。要為各類人才提供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紅利,縱向覆蓋從國家級人才到技能人才各個層次,橫向覆蓋各個產業,為人才提供全鏈條全周期服務。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評聘、培訓、流動等制度,加強人才精準分類,分類制定好用管用支持舉措,解決人才入戶、住房、子女就業入學等方面問題,為人才提供免費醫療體檢、貸款優惠等服務,保障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要設立人才發展“資金池”,采取技能評選、授予榮譽、職級晉升等方式來激勵人才,既注重即時激勵、精神激勵,也注重長期激勵、物質激勵,讓人才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要營造包容支持的環境,鼓勵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強人才的職業認同感、獲得感,充分激發人才的潛能和活力,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助力。(作者:馮仕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