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縣域興,則國家興。縣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載體,是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的重要基石。我國有1800多個縣域基本單元,國土面積占全國的90%以上,人口超過全國的一半,GDP超過全國的三分之一。但是,目前我國縣域間、縣域內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體推進興業、強縣、富民,勢在必行。
興業、強縣、富民,形成縣域發展有機整體
興業是根本。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產業是價值創造的源頭,強縣和富民都離不開縣域產業發展。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的縣域有54個,將“小商品”做成“大產業”的義烏,地區生產總值更是邁過2000億門檻。這些千億大縣無不是以做強做大產業為根基。在產業做強的同時,富民得到了根本保障。
強縣是保障。百舸爭流,奮楫者先。縣際競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種競爭不是GDP賽跑,而是改革賽跑。強縣的“強”是全方位加強,既包括加強經濟建設,也包括加強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社會治理等各方面,既包含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硬件建設,也包含公共服務、基層治理、促進城鄉要素流動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強縣為興業和富民提供了硬件支撐和制度保障。
富民是目標。民之所需,力之所至。富民的要求,回答了政績為誰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縣域治理重大問題。發展的政績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生活好不好、民生是否改善、生態是否良好、社會是否進步。這“四看”構成富民的基本要求。只有牢牢抓住富民這一目標,才能保證興業和強縣不失力、不偏向。
興業、強縣、富民,需要抓住“三個關鍵”
統籌興業與強縣,關鍵在優化營商環境。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塑造良好營商環境是構建縣域經濟秩序的重要抓手。經濟強縣往往也是開放強縣,一個縣的發展離不開繁榮的縣外貿易與適度的外來人才集聚。吸引資本和人才的關鍵就在于創建良好的營商環境。一方面,做好市場服務,將優化營商環境看作“一把手”工程,健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任務分配機制,探索建立“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讓企業在縣內安心發展、放心發展、舒心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提振縣域消費、提高縣域投資效益,促進縣域經濟循環。聚焦縣域產業優勢和重點,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稅收優惠、金融服務等政策,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提升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效率。
統籌興業與富民,關鍵在利益聯結機制。利益聯結是實現穩定公平價值轉移的基本保障,能夠激發百姓致富活力和企業創造力。只有讓老百姓勞有所得,企業經營有所獲,才能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目前,我國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解決這兩方面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與群眾互惠互利、抱團取暖的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著力推動農業生產與現代化大生產、大流通、大市場有機銜接,打通大戶、生產基地、金融保險、農資供應、精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構建分工協作高效、品牌共創共享、利益聯結緊密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聯合聯營模式。另一方面,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方式,以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為核心,推進股份合作、訂單合同、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效益。
統籌強縣與富民,關鍵在重點項目布局。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后勁。那么,縣域如何優結構、提效益?這就需要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既善于集中資源辦大事,又注重激勵創業增收和勤勞致富。一方面,因地制宜,聚焦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重點布局發展1-2個主導產業,加大財政和金融投入力度,培育產業集群“群主”企業,做大產業鏈“鏈主”企業,做強產業鏈骨干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另一方面,構建縣城、集鎮和村莊一體發展格局,著重布局一批增收帶動能力強的“十五五”重點項目。具體來看,縣城以服務業為主,集中布局一批商貿流通和現代服務企業,強化中心角色和對外窗口作用,集鎮以制造業為主,集中布局一批加工與倉儲基地,構建制造業基地和交通樞紐,村莊則應加強農業現代化,發揮其在食品供應、生態保護、文旅發展上的關鍵作用。
作者:李順強,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