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位于吉林長春的一汽紅旗制造中心繁榮廠區總裝車間裝配車輛。新華社發

工人在吉林化纖集團某碳化車間作業。新華社發

長春北湖未來科學城。資料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吉林長春龍嘉機場通往高鐵站的連廊間,幾根朱紅立柱引人注目,上面鐫刻的“汽車城”“電影城”“森林城”等燙金標識,如同時光隧道的路標——這里是新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第一輛汽車、第一列鐵路客車的誕生地。
這些吉林省崢嶸歲月的標識,與立柱后展柜中的模型交相輝映,指向著希望的未來——長光衛星“吉林一號”117顆衛星全球組網,中車長客時速160公里首列氫能源市域列車成功試跑,吉林化纖碳纖維等新材料走向世界……
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當這股春風吹拂,這片黑土地結出一系列創新果實,奪人眼目。
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統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壯大和新質生產力培育,構建體現吉林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吉林省立足區域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優勢,重構戰略布局,培育萬億級大裝備等“四大集群”、發展新能源等“六新產業”、建設新基建等“四新設施”。2024年,吉林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12.3%,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16.9%。白山松水間,一股高質量發展熱潮催人奮進。
1.求新變新,因“企”制宜轉型突圍
吉林化纖集團(以下簡稱“吉林化纖”)碳化車間,銀色原絲在280℃高溫中舞動,逐漸蛻變為漆黑發亮的“工業黑金”——碳纖維。“一根碳絲僅有頭發絲的1/8粗細,而由3.5萬根碳絲組成的一束碳纖維卻能拉動一輛4.5噸重的叉車。”看到記者試圖捻住一根碳絲,碳化一車間值班長劉德鵬笑著說明。
眼前的氣象欣欣向榮,卻得來不易。
這是一家首創竹纖維技術、人造絲絲餅大型化技術的企業,但這些創新只限于服裝面料的單一領域,隨著市場日趨成熟、飽和,早在2006年吉林化纖就已感受到轉型壓力,而找到增長“第二曲線”是轉型突圍的關鍵。
“現在知道碳纖維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發電等領域,但開始時大家沒有明確定位,只了解這是一種新型材料,也是國家及省市大力支持的一個新方向,加上碳纖維原絲的工藝路線和腈綸略有相似,所以我們開始投入研發。”吉林化纖旗下的碳谷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副經理陳海軍說。
陳海軍將這個過程形容為“盲人摸象”,當時因國外技術封鎖,吉林化纖一無圖紙、二無技術、三無專業人員,如何達到碳纖維性能要求?“我們將溫度、濃度、牽伸比等工藝參數反復試驗,上千次修改設計圖紙,最終突破核心技術。”
突圍始于前瞻性決策,成于堅持十幾年的定力。2020年,隨著風力發電、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發展,吉林化纖在突破原絲、碳絲生產工藝基礎上,又順利進入碳纖維復材及制品領域。僅用4年時間,大絲束碳纖維在國內風電拉擠板領域市場份額就達到90%以上。
以一管窺全豹。“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吉林省優化產業發展的重點?;谄嚒⒒ぁ⒀b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吉林省推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衛星及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提升了產業層級,擴大了產業規模。”吉林大學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學院教授王國強認為。
這些新興產業從一開始就致力于形成完整、循環、互動的產業鏈。
2020年,中國吉林國家碳纖維產業園成立。以吉林化纖為龍頭企業,產業園組建“應用生態鏈攻關聯盟”,聯合上下游開發終端產品。
“過去,我們回答客戶的是‘能不能做’,現在是‘還能做什么’。”該產業園負責人說。從魚竿、自行車、滑雪板到風電葉片、無人機,入園企業不斷拓展碳纖維的應用潛能。一根纖維的裂變,正帶動整條產業鏈實現躍遷。
2.促進轉化,實驗室“盆景”加速變為產業“風景”
發展新質生產力,如吉林化纖等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要強化,科研資源和力量要整合。同樣至關重要的是,推進科技創新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光電信息產業在吉林省的發展頗具代表性。這一產業聚集了長春市48%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7%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令人矚目的是,其中很多企業根系都深植于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春光機所”)。
“光學信息產業聽著離生活很遠,實際上從礦泉水瓶上激光打標的生產日期,到醫院影像檢查、手機傳感器,再到光刻機、激光通信衛星,都與之相關。”長春光機所副所長孫守紅介紹,“1952年成立時,我們所的名稱是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出我們面向產業的基因。”
早在21世紀初,長春光機所便已投資控股長春光華微電子等4家企業。2015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后,中國科學院明確科學家可保留“科學家身份”帶著專利創業,團隊最高可獲85%成果收益?;诖?,長春光機所結合實際,發展出“人才+成果”轉化機制。截至2024年,長春光機所孵化的企業數量超50家。
“在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市場需求進行科技攻關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大量先進技術,對于具有高轉化潛力的,會鼓勵項目團隊中一兩位科技人員進行創業。”孫守紅介紹。
長春長光大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大器”)便是其中一家。
“大多數高端光學產品依賴先進的光學加工技術。2018年,我所在的團隊成功自主研制出直徑4.03米的單體碳化硅反射鏡,分辨率遠超哈勃望遠鏡。同時,我們形成自主可控的工藝、技術,開發了磁流變、離子束等光學加工裝備。經過兩年對技術、工藝以及設備的沉淀,長春光機所委派我把技術成果轉化出去,在長光大器落地,以滿足市場上新興的高端精密光學元件加工需求。”長光大器總經理王旭說。
目前,吉林省有67所高校、71個新型研發機構和230個省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吉林省成為東北地區首個獲批建設的創新型省份;2023年長春首次進入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百強城市。
吉林大學3年累計建設校企聯合實驗室35個,實現成果轉化384項;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發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間接拉動新能源汽車、風電裝備等下游產業增值超300億元……吉林省將優勢學科與優勢產業相匹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老工業基地創新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2024年,吉林省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長白山、三江、吉光3個省實驗室掛牌運行。這些新型研究機構將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同時,吉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吉林省自2022年以來啟動科技人才助力企業創新躍升三年行動,目前分六批共選派1012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企業兼任2年“科創專員”,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
通過策源創新賦能、產業鏈協同、場景驅動,吉林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實驗室的“盆景”不斷變為產業的“風景”。
3.智改數轉,不只是引進設備
除了“硬科技”的撬動,在記者采訪中,多家企業都談到了改革對于發展的重要性。傳統制造業是吉林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可以說,改革既是企業的個性問題,也是產業的共性問題。
裝備制造產業的升級離不開信息化、數字化支撐,走進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中車長客”)等企業,記者看到生產線已然智能化,智能監控、智能工具等數字智能設備與工人“并肩作戰”的場景不再新鮮。
但轉型絕不等同于“引進設備”。在中車長客流程與數字化部副部長王瑞卓看來,“數字化轉型帶來系統性變革”。何謂系統性?“它不是單一部門或單一業務的改進和升級,它的目標是促進業務、流程、組織、數據四個元素集于一體,充分融合。”王瑞卓舉例,作為傳統制造企業,原先中車長客的產品生產過程要先設計,之后編制工藝文件、生產、銷售,是“串聯型”研發流程,協同觀念弱。而現在依托集成產品開發體系建設,在設計階段,就匯入市場部門分析的客戶需求,設計過程中,生產、采購部門等就需研究這個設計是否可操作,這就轉向了“并聯式”流程,所有部門協同完成產品研發。
“數字化轉型的難點在于技術之外。”王瑞卓認為,挑戰首先來自思維意識的轉變——企業人員尤其是領導者需要形成數字化思維。為此,中車長客開展“組織結構與人才匹配情況評估”“關鍵崗位的勝任和繼任情況”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制定轉型相關培訓內容。第二大挑戰是管理關系重塑,這需要重新梳理和優化流程。“因此我們成立數字化轉型管理委員會,明確各變革流程負責人,查擺流程管理問題,策劃流程再造路徑。”王瑞卓說。
同樣的突破也發生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汽”)。為提升管理和決策效率,實現從“管控型組織”向“平臺化集團”轉型,中國一汽頂層設置數字化管理規劃委員會,針對智能駕駛、車聯網、企業運營等關鍵領域,組建業務IT一體化戰隊,共同運營。2024年,中國一汽產品開發效率提升了30%,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6個月。業內評價:中國一汽組織重構讓每個單元既獨立作戰又共享智慧。
為推動全省工業高端化發展,2023年以來,吉林省工信廳深入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行動:突出行業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建設一批“智改數轉網聯”示范標桿項目;重視優秀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的引進培育,組建100家數字化轉型服務商“特戰隊”,在“市州行”“行業行”活動中,“一對一”為300多家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診斷。
根據吉林省制定的加快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工作方案,到2027年,吉林省將重點支持制造業“智改數轉”示范項目1000個,培育數字化轉型服務商150家。
白山松水激蕩創新潮涌,黑土沃野躍動數字新生。吉林省用創新密鑰打開東北全面振興的新維度,以鳳凰重生之姿重塑發展新坐標。
(記者陳慧娟 任爽 見習記者 張楠)
深刻把握精髓要義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
【專家視點】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需要告別傳統增長方式下粗放擴張、低效發展的生產力發展路徑,拓展先進生產力發展空間。需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為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徑、注入新動力。因此,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堅持用新的生產力理論指導高質量發展實踐,強化創新導向,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深刻把握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突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路徑選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主要載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良性互動中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并立足產業新賽道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探索中,吉林牢牢把握轉型數字化、服務智能化、社會共享化、產業高級化發展趨勢,打造出具有吉林特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國多地聚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開展政策部署,努力創造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及時將成果轉化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從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統籌推進產業創新發展的主攻方向。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創新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新質生產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局限于新興產業,也包括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等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不少傳統產業經過技術改造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又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壯大。
突出把握因地制宜的政策要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基礎有差異,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實際,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不能套用單一發展模式。如,科創資源豐富的地區可緊扣科技創新要素,完善創新生態,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國家級制造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可著力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結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資源富集型地區可加大資源精細化、高效開發利用,培育經濟新增長點等。
切實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支持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推動領跑領域持續發展,并跑領域加力發展,跟跑領域加速發展,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變道超車”。完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健全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體制機制,健全科技金融體制,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優化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健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深化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作者:史守林、劉鑫,均系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