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憑借其源源不斷的活力,為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勁的動能,成為新時代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引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科技創新以其無限的潛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內生動力”、“綠水青山”與“產業基礎”,推動經濟的智能、綠色、可持續發展,夯實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產業基礎。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作用??萍紕撔峦ㄟ^引入新技術、新工藝、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推動生產力質的飛躍。從歷史經驗來看,每一次工業革命的背后,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推動。從蒸汽機的發明到電力的普及,再到信息技術的爆炸性發展,這一系列生產力發展的背后都離不開科技創新,正是科技創新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科技創新打破技術壁壘,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的“內生動力”。核心技術攻關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技術進步不僅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更推動了生產力的質變。從傳統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轉型,離不開核心技術的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正通過核心技術的突破,推動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全面升級。例如,量子計算技術的突破,有望徹底改變傳統計算模式,提高數據處理能力,為醫療、金融、氣候預測等領域的創新提供支持。這一技術不僅解決了大數據處理中的核心瓶頸,還為醫學中的基因研究、氣候預測等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人工智能的應用則使得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甚至催生了全新的產業形態。依靠技術攻關,國內企業能夠實現更多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從而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基礎研究的突破能夠為技術創新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驗基礎。基礎研究致力于探索自然規律、揭示原理機制,其成果表現為新理論、新知識的發現和積累。這些理論突破為科技創新搭建了堅實的知識框架,例如,在物理學領域,量子力學的發展初期屬于純粹的基礎研究范疇,隨著對量子態、量子糾纏等概念的深入探究,逐漸催生出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創新方向??蒲腥藛T依據量子力學原理,成功研制出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近年來,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卓越成果,我國研發的人工神經元能完全模擬生物神經元的功能及其信息處理方式,信號處理速度是生物神經元的 10 億倍。這些基礎研究的突破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基礎研究的加強通過理論突破為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全方位、深層次、持續性的內生動力源泉,成為推動現代社會生產力變革與發展的關鍵力量。
前沿技術的應用帶來新業態,是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實踐手段。從量變到質變的辯證視角看,前沿技術應用是一個不斷積累量變,進而引發新質生產力質變的過程。以新能源汽車技術為例,從起初電池續航短、充電設施少的小范圍試點量變階段,隨著電池等關鍵技術革新、配套設施完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實現了交通出行領域生產力向清潔能源轉型的質變,帶動相關產業鏈新質生產力崛起;5G通信技術也是如此,基站建設、場景試點等量變積累后,引發眾多行業生產方式質變,推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而否定之否定規律同樣貫穿其中,傳統生產模式作為肯定階段,有著固有的局限,前沿技術應用對其否定,帶來新形態,但新形態又會出現新問題,進而再次否定,如電商行業從傳統線下銷售到線上平臺借助互聯網興起,再到融合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保障安全、優化營銷的不斷完善過程,使其新質生產力在螺旋式上升中不斷發展壯大。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與傳統的生產力形式不同,新質生產力不僅在技術上具有創新性,還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方面具備可持續性。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就是強調在追求高效率和高質量的同時,實現環境和資源的雙重保護,推動可持續發展。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提供關鍵驅動力,助力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技術日益成熟,為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提供關鍵驅動力。傳統生產力模式往往依賴于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高污染的生產方式,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而且難以持續發展。而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強調的是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過程中,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例如,新能源技術的廣泛應用,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減少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清潔能源的綠色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它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興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電池技術、智能控制等領域的創新不僅減少了傳統燃油車對空氣和水源的污染,提升了汽車智能化的性能,還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搭建起了高速攀升的電梯,同時也加速了交通行業的低碳化轉型。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提供核心支撐力,推動工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工農業的綠色科技創新通過推動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幫助產業形成低碳、綠色的生產模式,從而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綠色工業革命推動了生產過程的低碳化、清潔化和智能化。在建筑領域,采用節能、環保材料并結合智能化控制技術,如太陽能光伏板集成于建筑物上,滿足用電同時減輕電網負擔,推動向“零碳建筑”邁進;智能管理系統利用大數據和傳感器自動調節設備運行,減少能源浪費;高效隔熱和節能玻璃技術降低能耗與環境壓力,助力建筑行業實現低碳環保目標。農業的綠色科技創新使得農業能夠向精細化、可持續化轉型,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友好保護。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等現代綠色技術興起,通過智能化灌溉與精準施肥,減少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在提升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促使農業生產朝綠色可持續方向前行。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力,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從光伏產業的崛起到風能技術的突破,再到綠色建筑材料的研發,綠色農業技術的應用,科技創新推動了我國經濟綠色轉型,實現了以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綠色發展保駕護航。我國正在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的投入,力爭在全球綠色科技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例如,隨著我國在光伏發電、風電等領域的技術突破,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光伏發電的成本不斷降低,已然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之一,風電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綠色技術的應用不僅能夠減少環境污染,還能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產業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農業到工業,再到如今的信息技術產業,每一次科技創新的突破都推動了產業基礎的變革和升級。歷史上,我們經歷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而當前,信息技術和數字化轉型正在引領新的產業革命。科技創新既助力了傳統產業蝶變,賦予其新質要素,又孕育了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持續拓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邊界,夯實了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
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孕育新質生產力新動能。在我國的經濟版圖中,傳統產業不僅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還是支撐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更是我國國民經濟穩健前行的“壓艙石”,這些產業不僅凝聚著國家長期發展的深厚底蘊與積累,還保障著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傳統產業還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肥沃土壤。伴隨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機器人技術等深度滲透,傳統產業開啟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進階之路。曾經依賴勞動與資源密集型模式的產業,在智能化、數字化加持下,加速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轉變,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性革新,孕育出新質生產力新動能。以我國制造業為例,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傳統產業生產效率實現飛躍,產品質量與工藝顯著提升,產業鏈協同性不斷增強,資源利用效率逐漸優化,成本結構改善,使其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競爭力得以重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彰顯科技創新在激活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強大效能。
科技創新加速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激發新質生產力新潛能。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至關重要的構成部分,已然成為引領我國未來發展的嶄新支柱以及充滿潛力的新興賽道。新技術的突破孵化了一批新興產業,撬動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潛能。如人工智能領域,其技術突破在金融、醫療、交通等行業引發創新連鎖反應,創造出智能投顧、輔助診療、智慧交通管控等新興業態,為各行各業注入了新動能。這些創新同樣衍生出大量市場機遇與就業崗位,極大拓展了產業發展空間與價值創造維度,從生產流程到產品服務全鏈條重塑產業模式,釋放新興產業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潛能。
科技創新催生未來產業新興形態,開拓新質生產力新格局。未來產業扎根于前沿科技,具有顛覆式創新特質,是新質生產力未來發展的關鍵方向標。新質生產力不再僅僅依賴于勞動、資本和自然資源的簡單投入,而在于創新科技的引領與因地制宜的發展。量子計算技術與生物技術作為未來產業中兩大核心支柱,為新質生產力開辟了全新的發展空間。量子計算技術的演進,有望在計算能力、加密算法、復雜系統模擬等方面取得突破,變革計算機科學基礎架構,加速藥物研發進程、提升氣候預測精度等,從底層邏輯改寫多個產業運行規則,開創全新產業生態。生物技術在基因編輯、精準醫療等維度的持續進步,不僅革新醫療健康產業面貌,更將輻射農業、制藥、生物制造等廣泛領域,孕育跨學科、復合型的未來產業集群,推動經濟結構向高知識、高技術含量的未來產業布局深度調整,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開拓無垠前景。在以未來產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未來產業與地區資源、優勢精準匹配,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保障新質生產力的可持續增長。(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段正午,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科研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