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黃慶華、張小雨近期在中宏網發表了題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文章,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作為傳統生產力的質態躍遷,能夠以技術革命性突破培育制造業發展新動能,以要素創新性配置提升制造業經營效率,以國際分工優化升級制造業貿易網絡地位,紓解產業發展壓力,激活產業競爭力,增強產業鏈韌性,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加快產業迭代升級,并推進區域資源合理共享與動態平衡。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成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成效表現。一是新質生產力帶動出口需求邊際改善。5月美國、日本等多個海外市場制造業PMI初值環比上漲,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環比增加,海外商品貿易需求進一步恢復,拉動經濟持續增長。這表明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技術革命性突破有助于提升出口產品國內附加值,延伸出口邊際。二是新質生產力帶動新型基建持續發力。1-4月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6.0%,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等新型基建發展勢頭強勁,拉動了假期經濟,“五一”國內旅游創收同比增長12.7%。這表明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我國基礎設施整體水平跨越式提升,提高供給能力和水平,拉動內需逐步回暖。三是新質生產力促進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4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14.3萬億元,同比增長4.2%,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9.7%,食品制造業同比增幅最大,為27.8%。這表明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拉動制造業投資,促進先進制造業產能擴張。四是新質生產力促進財政擴張帶動社融。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89.93萬億元,同比增長8.3%;5月17日,400億超長期特別國債首發落地,萬億國債的發行成為提振社融的重要力量,5月新增社融或達2.6萬億元。這表明新質生產力配套的政府財政支持有助于帶動社會融資,緩解產業融資約束。
新質生產力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踐進路。新質生產力是涵蓋科技、綠色和數字三大方面的集成體。因此,應重點抓好以下領域:一是堅持創新引領,推動產業轉型。以科技生產力助推制造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率,改善產品質量,促進制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轉移,延伸制造業價值鏈,推動我國制造業持續攀升全球價值鏈高端,實現延鏈、穩鏈、補鏈、強鏈等目標。二是貫徹綠色理念,提高環境績效。以綠色生產力紓解制造業生態環境壓力,減少產業發展帶來的負外部性,從投入端優化要素結構,以環保能源代替高耗能材料。在產出端提高三廢利用率以減少污染排放,在產業全階段改善環境績效,推動制造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三是強化數字支撐,優化供需匹配。以數字生產力提升制造業資源配置效率,完善數字平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利用革命性技術突破緩解要素錯配和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優化供需匹配,提升制造業經營效率。四是重視區域協同,形成動態平衡。以新質生產力促進制造業區域協調健康發展,通過構建產業集群,發揮新質生產力的規模經濟效應和空間溢出效應,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及周邊地區發展,形成區域協同內驅力,緩解地區間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協同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者:黃慶華、張小雨,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是“重慶市制造業設計能力指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