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林草生態旅游是促進“兩山論”轉化的重要舉措。據統計,2019年中國林草生態旅游游客量達到29.8億人次,創歷史新高,近10年來,林草生態旅游游客量年平均增速超過20%,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戶外游需求。
自1982年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設立起,中國林草生態旅游正式拉開序幕。40年多來,林草生態旅游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從森林公園旅游為主到森林生態系統旅游再到林草全口徑生態旅游的歷史性轉變。
發展林草生態旅游,恰逢其時,在筆者看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文章。
一是推動林草生態旅游內涵提升和產品創新。在林草生態旅游的內涵界定上,我們需凝聚共識,充實林草生態旅游內容,為開發林草生態旅游拳頭產品提供指引。在市場形式上,鼓勵林草生態旅游經營主體找準定位,凸顯專業性和特色性,推動林草生態旅游產品或服務創新升級,積極拓展自然教育、生態康養、運動越野等新業態和新空間,打造林草生態旅游拳頭產品,形成特色林草生態旅游的生動實踐。
二是強化生態旅游科普內容設計和價值引領。林草生態資源是開展科普的富礦,生態旅游不能僅關注旅游而忽視或弱化生態內容,強化科普內容和形式設計是發展高質量生態旅游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建議,通過生態旅游實現對旅游者的價值引領,激發旅游者自發主動地保護生態系統和環境,培育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領產業綠色化、生態化轉型發展,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消費新風尚。
三是完善林草生態旅游與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筆者建議,林草生態旅游經營主體應與生態旅游公共部門、志愿者、農牧民之間建立合作聯盟或治理聯動機制,與生態旅游目的地的農牧民建立穩定持續的利益聯結機制,共享生態旅游發展紅利,同時,完善利益分享機制,讓農牧民不僅通過雇工獲得工資性收入,還能以土地、宅基地、草地、房屋等資產入股獲得股息和紅利。
四是優化林草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和制度保障。好的設施和保障能夠提升旅游質量,吸引更多游客參與到林草生態旅游中。筆者建議,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生態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建設更新全過程,完善優化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解說體系、標識系統等建設標準,建立包括生態旅游產品、生態旅游區、生態導游、生態企業等資格認證體系,激勵形成綠色、低碳發展風尚。
目前,中國已正式設立5家國家公園,擁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林草生態旅游的發展空間十分廣闊,前景持續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