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崇左市江州區花炮節上,民族群眾在表演“搶花炮”。李鴻熙攝/光明圖片
廣西南寧市濱湖路小學“體育文化節”活動。資料圖片
廣西桂林市象鼻山,市民和游客共賞舞獅表演。唐艷蘭攝/光明圖片
2021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日落西山啊哩哩,散了圩啰啊哩哩;歡歡喜喜啊哩哩,回家去啰啊哩哩……”近日,在彝族歌曲《趕圩歸來阿哩哩》原創地——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各族兒女載歌載舞歡慶彝族火把節。這個剛剛走過70華誕的自治縣,每逢漢族豐收節、壯族敬田節、苗族跳坡節、仡佬族吃新節、彝族火把節等,其他民族同胞都攜手共慶,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
2021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模范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全國率先制定實施新時代民族關系促進指導守則,厚植民族團結融合沃土,扎實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守望相助和諧家園、邊疆穩定平安家園,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光明日報、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聯組成調研組,深入基層、機關、學校,探尋廣西各族兒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扎實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生動實踐。
1.尊重包容:各族兒女親如一家
“我們家由壯、漢、彝、苗、仡佬5個民族組成,32口人,四代同堂。”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保上村阿稿屯,村民楊玉清說起自己的大家庭,臉上洋溢著幸福。要是趕上各民族的節日,一家人身著各自民族盛裝共慶佳節,好不熱鬧。
無獨有偶,在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龍甸村,“全國五好文明家庭”侯光祖一家也聚齊了5個民族。“我們家各族成員相親相愛,其樂融融。”侯光祖笑著說,“我們隔三岔五搞一搞家庭聚會,餐桌上可謂‘群菜薈萃’:漢族荔浦扣、壯族黑米粽、瑤族釀豆腐、侗族腌酸肉、苗族酸湯魚……大伙爭相露一手廚藝,共品美味佳肴。”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生命線、幸福線。”廣西民宗委負責人介紹,廣西生活著壯、漢、瑤、苗等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8.92%,由多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達130多萬個。尊重包容、以誠相待,是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共同秘訣,也是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的寫照。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陳雙村,原是壯族同胞世居地,后來有19處大石山地區和庫區的村民陸續搬遷進來,成為11個民族雜居的大村落。“多年前,從大石山區搬遷來時,我們連田都不會種,多虧壯族老大哥手把手教,我們學會了犁田耕地、挖坑種蔗,近年還學會了科學種果。”苗胞韋玉榮撫今追昔,“現在我家種植砂糖橘,賣果年收入達20多萬元,日子好著哩!”
在陳雙村龍江屯,毛南族男青年譚孟超和苗族女青年韋美英自由戀愛通婚,成為一段佳話。“我們互相尊重,相互包容,育有一雙兒女,家庭年收入10多萬元,很幸福。”韋美英喜滋滋地說。
廣西各地紛紛效仿陳雙村,以“六聯六促”模式推進民族工作:屯務聯管,促進文明新風建設;生產聯營,促進群眾脫貧奔小康;文藝聯演,促進民族文化融合;婚嫁聯姻,促進民族感情相通;治安聯防,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品牌聯創,促進民族文化傳承。
2.全面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朵努社區是河池市南丹縣“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最大的安置點,居住著1000余戶近6000名白褲瑤同胞,他們曾散居在缺水缺地的大山里,收入微薄,世代貧窮,如今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作為瑤族的一個支系,白褲瑤是由原始社會形態直接跨入現代社會形態的族群。”南丹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時期,白褲瑤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2.3萬多人,占全縣貧困人口近一半。2017年6月,南丹縣啟動總投資13.7億元的“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規劃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白褲瑤群眾2471戶約1.35萬人。白褲瑤群眾告別深山茅草屋,搬進位于縣城附近的“小別墅”。
“石頭縫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飽。”曾是廣西深度貧困地區大石山區的真實寫照。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困境,“十三五”期間,廣西啟動了聲勢浩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71萬人得以挪出“窮窩”,少數民族同胞與漢族同胞一道,攜手奔向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廣西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目前基本實現“市市通高鐵”,64個少數民族聚居縣(市、區)100%實現通高速公路,行政村100%通廣電光纖;少數民族聚居區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0—2022年,自治區財政累計下達少數民族聚居區一般性轉移支付4475億元,占全區的61.08%,有力支持了當地經濟社會建設。
廣西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因地制宜,成立了12個自治縣、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和59個民族鄉,保障各族群眾充分享受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為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融入城市,各地建立了3000多個“民族之家”和服務中心,為各族群眾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
南寧市衡陽街道中華中路社區地處火車站繁華區域,是流動人口匯集地,轄區內壯族、漢族、維吾爾族、回族、朝鮮族、滿族、水族等10多民族同胞和睦共處,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
“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是黨和國家政策措施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重要單元。”社區黨委書記謝華娟說,社區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為重點,依托“民族之家圖書室”“社校社企聯盟點”“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實踐基地”,以及“黨建港”“勤廉港”“生活港”“關愛港”“解憂港”“和諧港”,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創新服務載體,使各民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有發展。
3.教育惠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暑假期間,南寧市濱湖路小學的孩子們相約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探館之旅,尋根壯鄉文化,了解民族傳統美食、服飾、民歌、節慶、姓氏文化和非遺等,豐富了暑期文化生活,拓寬了民族文化視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地處邊境的防城港市東興京族學校,學生紛紛利用暑假學習獨弦琴演奏,了解京族文化。“我們學校有學生約1000人,京族學生占比近70%,京族學生和其他民族的學生一起學習。”該校京語課教師施維銘介紹,學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個學科,開設京語教學、獨弦琴、京族歌舞等興趣班。“課堂上,我會指導學生學好普通話、使用規范漢字,同時將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
廣西發揮學校基礎陣地作用,全面落實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教育教學基本用語用字的法定要求,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和規范化要求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所有中小學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教學,實現100%全覆蓋。2020年廣西普通話普及率為85.68%,高出全國普通話普及率4.96個百分點,位居西部地區前列。
“我們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講述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故事,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廣西教育廳負責人介紹,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學科特點,在體育、音樂、美術、語文、歷史、地理等相關課程中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內容。
廣西嚴格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推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使用,2017年秋季學期起與全國同步在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啟用三科統編教材,2019年秋季學期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全面使用,2021年秋季學期在普通高中起始年級開始使用三科統編教材,到2023年秋季學期將實現全區中小學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
同時,廣西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進教材、進頭腦,每年都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發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還開發地方教材《壯美廣西》《紅色廣西》《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大學生形勢與政策》等。
廣西各地中小學校以當地的文化資源感染學生,在民族文化教育中宣講民族團結進步知識,營造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歸屬感,增強文化自信。
南寧市民主路小學在各校區均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紅領巾學非遺活動,通過少先隊活動課、非遺傳承大師課以及各學科融合課等形式開展學習。同時還將非遺文化進校園與學校的特色實踐研學活動相結合,讓學生在現場感受和學習非遺文化,讓學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匯、交流中,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在體驗中了解廣西本地歷史文化。
作為培養少數民族高級人才的搖籃,廣西民族大學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團結帶領各族師生廣泛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和實踐活動,通過融入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和生活管理各方面,營造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育人環境,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
4.文化認同:讓民族團結之花常開長盛
銅鼓舞、瑤族服飾展示、弓弩展示、打陀螺、歌舞……7月15日,在“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瑤族自治縣,瑤族同胞最隆重的“祝著節”,壯族、漢族、毛南族等其他各民族同胞也熱情參與。通過民族文化紐帶,把各民族緊緊“系”在一起。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八桂大地上創造了燦爛多姿的文化。廣西多措并舉確保發展與民族文化保護“雙贏”,以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為引領,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廣西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告訴記者,廣西注重民族文化與紅色文化、山水文化、邊關文化等融合發展,傳承保護銅鼓、壯錦、風雨橋、干欄建筑、興安靈渠、花山巖畫等民族文化瑰寶,創新開發系列文化和旅游產品,持續打造“壯族三月三”“劉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以多元化方式弘揚好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影響力、凝聚力、軟實力持續提升。
2014年,廣西將“壯族三月三”確定為地方性法定節假日,每年舉辦全區性“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各地民族民俗活動次第登臺,精彩紛呈,各民族特色文化得以挖掘、搶救、弘揚、傳承。如今,這個傳統民族節慶已演變為各族人民共享共樂的節日盛會和知名文旅消費品牌。
“‘壯族三月三’是漢族與壯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的文化傳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動例證,是壯族等少數民族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因,因而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文化資源。”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富強說。
在廣西各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是各民族共同歡慶的日子,唱山歌、拋繡球、竹竿舞等傳統習俗已成為各民族群眾共享的娛樂項目,各族同胞心手相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讓民族團結幸福之花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
當前,自治區黨委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三個共同愿景”之一,把“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1+1+4+3+N”目標任務體系。自治區黨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廣西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匯聚起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奮力開創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新局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廣西力量。
5.經驗與啟示
廣西從實際出發,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提出共居、共富、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共維“八共”目標要求,厚植促進民族團結融合的沃土,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升級版,鞏固發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成果,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守望相助和諧家園、邊疆穩定平安家園。
廣西加快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生動實踐,實現了各民族在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共居共融,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聯系更加緊密。主要表現在:
全面深化“共居”環境。廣西生活著12個世居民族和其他44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8.92%。廣西著力解決各民族易地搬遷群體和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居”問題,各民族“共居”“共融”沒有障礙,各族同胞相親相愛相敬相助,譜寫了各民族之間“三個離不開”的“最美和聲”。“十三五”時期,廣西易地扶貧搬遷的7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51.43萬人,占比達72.42%。
扎實推動各族同胞“共同富裕”。著力解決邊境地區、自治縣、較少人口民族、民族鄉等區域“一個不能少”問題,各民族攜手共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全區15個自治縣(含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143.6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如期全面兌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營造全方位“共學”氛圍和條件。著力解決各民族學生中考高考差異政策問題,各民族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成長的“共學”“互學”“助學”沒有障礙。不論城鄉,各族兒女不分學校、不分班級、不分食宿,大家一起學習科學理論、生產知識、文化知識、法律知識等。各民族各地區教育事業共同發展、均衡發展,通過相互學習,實現共同進步。
建立民族團結進步“共建”平臺。各民族各地區各單位共同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積極性空前高漲,各族同胞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形成新的合作優勢,奮力在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上走前列、作示范。
全力推進民生事業和社會發展成果“共享”。著力推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社會民生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增強。
創造各族群眾“共事”的工作條件。著力解決各民族群眾就業創業困難,形成互幫互助、共同進步機制,各族群眾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互幫互助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自覺化解影響團結的矛盾隱患,有力增進交往交流交融。
開展形式多樣的“共樂”活動。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以現代文化為引領,通過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和富有特色的群眾性活動,傳承發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共樂”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堅持和完善“共同維護”國家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著眼于實現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動各民族共建共治,著力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各民族、各黨派、各宗教團結和睦、和諧和順,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積極構建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平安家園。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本報記者周仕興、王瑾雯,廣西民宗委二級巡視員余飛,廣西社科聯一級調研員楊輝,本報通訊員李佳、蘇海帆、閆冰)
原標題:
八桂石榴別樣紅
——廣西加快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