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車主萊瑞克·陶在他購買的福田迷你巴士前留影。
(受訪者供圖)
行駛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街頭的奇瑞汽車。
本報記者 劉少華攝
中國一汽南非工廠生產線。
(資料圖片)
2023年3月17日,汽車滾裝船靠泊山東港口煙臺港準備裝載出口商品車。
張 超攝(人民圖片)
立秋后的一個正午,北京進入一天中最熱的時候,45歲的北京網約車司機陳師傅,將吉利汽車停到路邊休息區,準備打一個盹。在遙遠的非洲大陸,埃及首都開羅剛剛進入清晨,43歲的出租車司機穆罕默德·穆斯塔法駕駛中國奇瑞汽車,運送人們上班。同一個時刻,不同的地方,中國汽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的得力助手。
今年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合作文件穩步實施,中非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中非汽車合作“駛入”快車道。海關總署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汽車對非洲出口約11萬輛,2022年約2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214萬輛,同比增長75.7%。中國今年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一汽、北汽、北汽福田、比亞迪、奇瑞、長城、江淮……這些中國汽車品牌不斷出現在非洲各國街頭,越來越多非洲人喜歡上中國汽車。
非洲街頭,中國汽車越來越多
在南非約翰內斯堡,64歲的萊瑞克·陶早已將他的中國汽車當作形影不離的“好搭檔”。身為出租車司機的他,每天駕駛著北汽福田迷你巴士,穿梭在約翰內斯堡的大街小巷。“是中國汽車幫助我改變了生活。”萊瑞克·陶說,“它幫我掙錢,解決了生計問題。”
5年前,萊瑞克·陶打算買一輛迷你巴士作為營生工具,在朋友推薦下,他選擇了北汽福田。“中國汽車價格合理、動力足、油耗低,現在看,我的選擇沒錯。”穆斯塔法說,約翰內斯堡山路多,經常需要上下坡,北汽福田汽車表現很好。車內還很安靜,乘客十分喜歡。在萊瑞克·陶推薦下,他的同事也開始購買中國車,用作學校校車、旅游接待車。
南非素有“世界汽車競技場”之稱,近年來中國汽車保有量越來越大。2022年,中國品牌汽車在南非的銷量突破3.5萬輛。今年8月初,南非“汽車排行榜”網站刊文稱,自2023年以來,約有7個品牌的2.1萬輛中國汽車在南非銷售,與寶馬、豐田等品牌相比,中國汽車銷量出現強勁增長。
在非洲內陸國家贊比亞,中國客車成為人們長途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數據顯示,中國客車每年銷往非洲市場約3800輛。贊比亞華僑華人總會執行會長、海格客車(贊比亞)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明已在非洲打拼22年,目前代理中國海格客車在南部非洲7個國家的銷售業務,市場份額在當地占六成以上。
“如今非洲國家街頭的中國汽車越來越多了。”吳明說,這主要與中國汽車性價比較高有關。以中國客車為例,一輛中國客車、公交車在贊比亞的售價不到20萬美元,功能更多,而歐洲同類型車輛售價超過它兩倍。此外,歐美品牌售后維修、配件價格昂貴,中國客車在當地擁有配件倉儲,維修人員、工程師常駐,收費較低。
中國新能源汽車開始在非洲流行。在東非國家肯尼亞的首都內羅畢,如果搭乘大巴去機場,這輛由電力驅動的大巴可能由中國公司比亞迪制造。通過和當地新能源汽車公司合作,比亞迪獲得了當地幾家公交運營商130多輛電動大巴的訂單。這些大巴在中國進行部分組裝后運抵肯尼亞,然后完成所有組裝。目前,比亞迪、吉利、東風、長城、上汽、江淮等中國車企,都在非洲進行了新能源汽車布局,長城、奇瑞等車企還將推出混合動力車型。
在津巴布韋和肯尼亞,人們目前唯一能買到的全新電動貨車由比亞迪提供,這些貨車已被廣泛應用在物流和運輸行業;在加納,數家企業和初創公司提供20多款中國制造的新能源汽車,包括轎車、SUV和小型貨車等;在埃及,北汽福田是埃及主要的電動公交車供應商;在南非,長城汽車“長城炮”皮卡獲得“2022年度最佳新晉皮卡”大獎,在當地累計銷售超過1萬輛……
南非金山大學南方不平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穆貝斯瓦內·馬希洛說:“相對于歐洲和美國品牌而言,鑒于中國汽車品牌在南非乃至非洲的價位合理,中國品牌未來有機會占據領先地位。”
不僅“物美”,而且“適用”
中國汽車為什么在非洲受歡迎?來自南非的汽車經銷商安德烈·杜曼茲威尼對此有發言權。多年從事汽車銷售的他,在加入中國車企后,生意做得越來越大。
在安德烈·杜曼茲威尼看來,非洲客戶看重汽車的3個特點:一是車輛性能好,油耗低;二是車輛質量可靠;三是售后服務完善,在市場上容易找到配件。“多數中國汽車品牌同時具備這3個特點,這非常難得。”安德烈·杜曼茲威尼說,中國汽車更適應非洲路況,使用年限更長,“即便在不太好的路況條件下,也最少可以使用7到8年”。
能得到非洲客戶青睞,背后是中國車企付出的大量努力。
國家政策助力。北汽福田海外事業部總裁付軍認為,中國政府和非洲國家之間有著良好的外交關系,多年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深化中非國家間合作等方式,為中非企業在汽車領域合作提供了很多政策和金融支持。
重視本土化運營。1994年,中國一汽的解放牌卡車進入南非,通過瞄準中小型企業的客戶群體,逐漸成長壯大。2014年,乘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東風,一汽南非庫哈工廠落成投產。從0輛到1萬輛卡車下線,該廠僅用了8年時間。到2023年上半年,該廠累計銷售卡車超過1.5萬輛。
2003年,宇通客車“進軍”非洲;2004年,比亞迪進入非洲市場;2007年,長城汽車第一輛皮卡在南非售出;2011年,北汽福田汽車在非洲建立生產基地;2016年,北汽集團落戶南非,與當地公司合作建立工廠,業務涵蓋汽車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及金融服務等全產業鏈……
“屬地化生產、本土化運營,促進了中國車企在非洲落地生根。”長城汽車南非子公司總經理李強說,多年來,長城汽車在非洲堅持打造本地化的銷售網絡、售后服務、營銷傳播模式,既奠定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礎,又增加了當地消費者的認可度和信任度。
產品質量有保障。59歲的卡車司機艾迪安平時經常來到一汽南非庫哈工廠展廳,看看自己的“老伙計”。2004年,當時一汽在南非還是通過經銷商銷售時,他購買了一輛解放牌貨車,駕駛它拉著建筑材料、家具,幾乎跑遍了整個南非,行駛里程達150萬公里。在這期間,除了正常保養以外,貨車幾乎沒有進過維修車間,即便車齡接近10年時,滿載油耗依然可以達到4.5公里/升。“它像一個‘工作狂’,埋頭工作,從不給雇主添麻煩,是我見過的最耐用的卡車。”艾迪安說。
滿足用戶喜好。在對乘客、駕駛員、經銷商進行多次調研后,吳明有一個特別發現:非洲客戶對客車內飾的豪華程度有一定要求,比如需要配備冰箱、5個以上彩色顯示器、USB充電口和漂亮的燈飾。吳明解釋說,非洲人很喜歡音樂,中國客車企業根據用戶反饋,不斷完善客車功能,更加吸引乘客選乘中國客車。
提供技術助力。針對非洲不同的自然條件,很多中國車企專門進行了長時間技術研發。畢納弗是北汽福田東南非大區客戶經理。去年下半年,為了調研埃塞俄比亞境內物流干線路況,畢納弗和同事開著卡車轉遍了埃塞俄比亞的各個角落。“埃塞俄比亞地形主要是山區,我們根據測試情況,對卡車進行了多項升級。例如增大油箱,讓司機能夠攜帶更多燃料;加固和升高底盤,以適應當地的山路。”在他們努力下,改進設計后的福田卡車更能適應當地路況,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非洲的復雜路況需要動力強大的發動機。在非洲,每年有約5000臺玉柴發動機為各國卡車、客車、牽引車等提供強大動力。廣西玉柴機器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與尼日利亞發電機組品牌Mikano合作,研制的發動機性能優異,在非洲市場經受住了自然環境的各種考驗。
不僅“物美”,而且“適用”,這成為中國汽車在非洲市場站穩腳跟的主要原因。
中國汽車品牌在非洲的崛起引起外媒注意。比利時“全球船隊”網站刊文分析,過去10年,中國汽車品牌在南非取得成功,其中一大因素是,它們能夠提供物超所值的產品。中國汽車不僅價格極具競爭力,還有現代設計美感、強勁的性能和全面的保修服務,因此吸引了買家注意。
“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伙伴,就像親人一樣”
近年來,肯尼亞等非洲國家對汽車進口實行差異化關稅政策。如對商用車、卡車等車型整車進口實施50%—70%的高關稅,將汽車零部件進口關稅降至20%—30%左右。為降低生產成本,越來越多中國車企在非洲投資或合作辦廠,實現了產品本地化組裝或生產,非洲消費者成為最終受惠者。
受益的還有當地求職者。一汽南非庫哈工廠里,中方員工只有3名,當地員工近200名,其中女員工占比超過15%。工廠還建立了以培訓為核心的員工成長和質量提升體系。宇通客車在埃塞俄比亞設立的組裝廠,為當地提供550個就業崗位。北汽南非工廠一期工程建設已經創造1540個直接工作機會。項目建成后,南非籍員工將達到90%以上。北汽福田在非洲的工廠可直接帶動當地就業超500人。
“我剛進廠的時候一無所有,現在我有一個家,有漂亮的妻子,漂亮的孩子,我非常開心幸福。”如今成為一汽南非庫哈工廠技術主管的杰杰,2009年進入一汽前還在四處討生活。杰杰說:“我和中國、南非的同事一起工作,他們無私地傾囊相授,讓我收獲了很多工作經驗,真的很感謝中國企業。”
“中國公司給了我改變生活的機會,我在這里工作很受尊重,很舒心。”畢納弗說,今年3月,他作為屬地員工代表,到中國參加業務培訓,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同事工作很專業,還熱心幫助我,我們建立了深厚友誼。”畢納弗說,他越來越體會到,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是真正的朋友、伙伴,就像親人一樣。
捐資助學、醫療救助、體育捐贈、兒童公益捐贈……中國車企積極融入當地社會,主動投身所在國經濟和民生事業建設,不斷深化與當地消費者溝通,逐步樹立起負責任和值得信賴的中國品牌形象。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一項研究發現,超1/3的非洲消費者表示愿意考慮購買中國品牌汽車。
從全球汽車市場版圖看,非洲汽車市場潛力巨大。數據顯示,非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而根據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非洲汽車產業展望2021》報告,非洲在全球汽車銷售的市場份額僅為2%。
“隨著非洲國家消費者收入提升,中非在汽車領域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對雙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有積極意義。”付軍認為,從中國角度看,中非汽車合作有利于助力中國企業開拓廣闊發展空間,促進技術創新,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進而提升國際影響力。從非洲角度看,有助于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降低非洲消費者購車成本;由于中國汽車品牌類型豐富、研發能力強,還有助于滿足非洲不同地區和場景的交通需求。
“中國車企要深入把握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更加重視非洲市場,堅持順勢而為。”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建議,一方面,中國汽車企業要進行更多投入,通過抱團發展,降低建廠成本和潛在風險;另一方面要建立起本土化的售后服務體系,積淀用戶口碑。
“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擁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技術路線涵蓋純電、混動及氫燃料電池等,產業鏈成熟。要抓住非洲經濟不斷改善和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的趨勢,加強中非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崔東樹說。
萊瑞克·陶平時非常關注中國新能源汽車在自動駕駛、電池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如果有機會,我非常愿意購買一輛中國新能源汽車。”萊瑞克·陶說。
(本報記者陳振凱、楊一楓、彭訓文、李 貞、楊俊峰、丁美棟參與采寫,實習生孟知鷺、何梓蕓、王培基亦有貢獻)